“创二代”的创新价值
发布日期:2015-07-29浏览:1759
“创二代”的创新价值 最近,一个关于“X二代”的话题正在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创新、充满个性并具有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各种类型的“二代”,既是社会现实的反应,同时又代表了一种社会心理和情绪,是对中国社会分层的形象化描述。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所感叹,世代更替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这样吟唱“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创二代”作为“X二代”的代表,作为一种社会期盼的新兴力量,将对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创新的视角进行分析。 “创二代”是一个时代的泛称,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巧妙应对,“创二代”或是从零起步,或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继承、探索二次创业——不论基础条件如何,创业的本质相同,理想的颜色无异。这个新称谓比“富二代”具有更多的价值判断,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中,没有“守得住”的东西,惟有创新、将家族企业传承作为“二次创业”来看待,才能保持企业基业长青。 美国布鲁克林家族企业学院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其中只有大约30%的家族企业可以传到第二代,能够传至第三代的家族企业数量还不足总量的13%,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富不过三代”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无法预测中国的“创二代”是否能够突破这个全球性的陷阱,我们从“创二代”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创新加以分析。 一、“创二代”是对新商业文明和企业路径的创新 “创二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学历普遍较高,精神压力偏大,消费观念实用,创新意识强,价值取向多元化,草根气质突出。与此同时,他们在社会、经营、生活阅历的不足,导致他们在如何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如何扬弃父辈的企业文化,如何与务工二代群体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等方面还处在“漂浮”状态,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赖以成功的秘诀,比如坚韧而勇于博取、以最简洁的经营方式解决问题、以不畏天命的精神去冲破一切规则和准绳,恰恰是“创二代”的短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后,促使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中国民营企业深深感到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正在丧失;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低端、滞后的产业结构正成为发展的致命伤;传统观念和惯性思维日益成为再创业的束缚。老一代企业家已经55岁—75岁之间,企业交接班问题迫在眉睫。据广东工商联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民营企业家二代”接班整体尚未形成规模, 子女已在本企业担任高层的有21.1%,已由子女接班的有12.6%。在2010年的“家族企业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中国创二代宣言书》,赋予了中国第二代创业者和新生代企业家以全新的内涵,中国新生代企业家开始思考和全面建设一个新商业文明的企业路径和市场规则,链接了从财富的传承者到财富的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我们不妨把中国的“创二代”置身于全球经济环境中比较。欧美家族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举足轻重的影响,麦肯锡研究数据显示,家族企业创造了美国72%的就业机会,雇佣了劳动力市场上60%的就业者,创造了全美国GDP总值的50%。而在德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指数最近10年间飚升了206%,而非家族企业发展指数仅上升47%。由于有着相对成熟的商业环境,欧美的很多家族企业并不强调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日常管理权,很多家族企业都是由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甚至一些企业在几代之后,家族继承人已经远离企业管理,成为了单纯食利阶层,其制度性因素远大于继承人的个人影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希尔顿姐妹花以个性化和眼球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引起关注,但并不对希尔顿家族产业的品牌和经营带来影响。 泛儒家文化圈的家族企业则更希望能保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注重从家族内部选定继承人,当然日本家族企业的“女婿”继承制是一个局部创新。 统计显示,中国现存500多万家私营企业中,80%以上为家族企业,而其中绝大多数将选择“子承父业”式的交接模式。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当前,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在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正彷徨于一个新的决策:两代新旧掌门人的交接。而世袭型财权换班是企业肌体成长中的短板,笔者在浙江调研时有一个典型案例,该企业的第一代创业者68岁,生产和经营轻型工程机械,对膝下5个女儿1个儿子进行了长达8年的考察和锻炼,还是无法满意的交接者,坦言接班人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决策。当然,如某创业者之子辈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又像父辈那样勤奋敬业,无疑是最佳的理想模式。 然而中国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具有独特的特点,在短短的30年时间中,走过了欧美家族企业10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现在的家族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微观发展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多面体:不仅本身企业的战略和业务模式的转型,还包括管理转型,国际化、品牌化、资本化的转型,可以说对“创二代”提出的要求达到了孙悟空七十二变的要求。贝克曼(Beckman)关于创业成功案例研究表明,在企业初创阶段创业者的人脉和能力嵌入在创业者的先前工作经验中,并且这些经验通过员工流动转移给新企业,这种情况就类似于在侏罗纪时代,小恐龙长大后,需自立门户,脱离母亲怀抱,虽然跟随母亲学习了足够的经验,但是否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另一个成功的母亲,孕育并保护自己的下一代,就需要自己的能力和眼光,在激烈的竞争世界中生存下去。因此“创二代”基于对新的商业环境的洞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创二代”是对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创新 管理学理论认为,家族企业传承存在着一种“代际锁定效应”,即代与代之间通常会锁定在同一个产业或者相关产业上,这方面在欧美家族企业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奢侈品和葡萄酒家族企业。正如前面所说,中国家族企业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路径,从“创二代”独特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与父辈的较大差异,从客观上具备了打破“锁定”的条件,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 第一代企业家大多从成本领先战略起步,发展成局部优势战略,“创二代”面临的是中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大环境,考验他们在重大的战略转型面前的决策能力。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向“战略产业”发展转型,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指向清晰,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技术、产品的突破创新带动企业的产业,可演变为企业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则是通过政府支持能够获得内生性竞争优势、对国民经济具有强烈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产业的政策支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此同时,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快速融合,形成新型的交叉产业,比如制造服务、平台服务等。在经历了专业化的成功后,企业多元化有它历史的合理性,现代“核心能力”竞争理论迫切互换的是“创二代”快速建立细分市场竞争能力,通过产业融合和国际化游戏规则的适应,有效实现从“跨越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技术和品牌优势。 从低成本战略向差异化战略和创新战略转型,根据目前的市场供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有效竞争手段不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创二代”无论进入的是红海还是蓝海,采取差异化战略是他们的必要选择,当一个企业向其客户提供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价格低廉时,他就把自己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了,差异化可以使企业获得溢价,而通过创新,不仅使产品独特而且会带来品牌的忠诚。 案例1:SHEERY是瑞典哥德堡大学营销硕士,父亲1991年创立了汽车零配件企业,从单纯生产发展为产销一体,从模仿和生产低端产品向制造和创造高端产品,成为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制造商。SHEERY2005年回国后在父亲的企业工作过2年,与父亲一同坚守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同时创新了互联网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实现了从1亿元规模到10亿元规模的飞跃;2009年SHEERY前往北京创业,与4个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伙伴创立了一个新型互动平台,该平台通过高顾客粘度和忠诚度,成功获得投资资本的青睐。 关于管理创新一个经典故事,对“创二代”具有一定的启发:三国时期东吴的大老板孙坚去世后,大儿子孙策即位不久也去世。这时,二代小老板孙权即位,环顾四周,强敌虎视眈眈,内部忧心忡忡,如何管理呢?韬光养晦,外事销售不决问周瑜,管理内事不决问张昭,通过建立并强化自己的管理团队,实现顺利的政权过渡。 毋庸置疑,父辈果敢的决策和犀利的商业眼光,让“创二代”具有血缘的认可和敬佩,而且父辈那些符合商业逻辑和商业伦理的行为,也会让他们由衷地接纳。从来子女爱戴父母、引以自豪的东西,一定是上一代身上的优秀品质,而这些在潜移默化中会给他们带来烙印般的影响。“创二代”在管理上面临制度创新和契约、心理承诺创新的双重挑战。众所周知,未来企业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开放的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型企业家群体。传承和创新并不矛盾,老企业大多存在企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不足、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匮乏等情况,已经成为老企业发展的瓶颈,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迫切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现代管理理论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无疑是给“创二代”提供了制度上的许可证:仅仅所有权的继承不能完全体现创二代的价值,对企业整体发展最有价值的方式,是如何有效的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结合。具体而言,在公司治理和管控问题上,包括法人治理结构的安排、股权与分红权的激励和约束、管控模式的选择与建立、授权与分权、员工绩效问题等等。 案例2:CHRIYH的父亲1995年创立了五金企业,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卫浴多产品产销一体,成为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制造商。CHRICY进入公司管理层后进行三步改革,首先顺应卫浴和厨卫一体化的产业发展趋势,整合了产业链,其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管理制度创新,把营销中心作为企业的核心机构,企业资源由营销中心分派,第三步是把股权激励权力下放和范围扩大,推动了企业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认同,在2011年整个行业人才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该企业员工流失率为零。 可以说“创二代”虽然在管理上还显得理想化色彩比较浓厚,其成败尚需时间的检验,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无疑是对企业的一个有益的突破。 三、“创二代”对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创新 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并在讲话中提出了“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新理念。胡锦涛提出“包容性增长”,强调“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是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推动我们理解“创二代”的社会意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中国正处在从二元社会结构到多元一体化社会转型期间,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转型过程中制度性缺陷和执行的偏差,促使并加速了社会分层出现了定型化趋势和机会结构的封闭,也就是“马太效应”。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专业技术精英通过排斥非精英群体进入的方式实现联盟和人员互换;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的“二代”能够自由转化成任何一种精英,也就是说中国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在代际间实现了人员的自由交换。这样的社会分层结果无疑形成了相对固化的阶层意识,也推动了社会普遍情绪的产生,从“仇富”心理到“仇富二代”到“富二代归因”现象,形成了相对区隔化和格式化的社会结构。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X二代”现象,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而言,一是害怕由于贫富差距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公日益固化,优质资源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并在社会代际之间遗传;二是担心社会竞争的公平性下降,使得社会垂直流动性降低,不同人群之间的向上流动通道日益狭窄和封闭,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三是疑虑分化后的代际之间是否能够形成共享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断裂得到有效弥合。 社会阶层是社会流动的结果,也是社会流动的起点。一个现代化、开放的社会需要一个现代化和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方式。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形成合理的、充分的社会流动,不同的社会阶层成员都有希望通过自致性努力实现向上流动的梦想,社会就会形成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局面,社会就会充满活力、竞争向上,不断发展进步。不仅如此,社会还会因为流动而消除阶层之间存在的紧张、冲突和敌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包容性增长。 “创二代”的社会价值恰恰在此,是目前社会分层定型化和社会向上流动通路封闭情况下的一个多元化的尝试。“创二代”一方面保留了先赋性社会分层因素,父辈的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成为他们社会分层的背书;同时通过自我创业和创新,创立和培育自身的社会分层要素,虽然目前还鲜有成功者,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力量,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可预期的。“创二代”无论是来源于“富二代”还是来源于“穷二代”,是社会中创业群体的总称。这个群体出身背景或有差异,起步条件或高或低,但强调创新、奋斗、自主的主体精神是一致的,正是这种创新,对于社会分层的封闭化趋势是一个冲击,对于社会向上流动通路是一个突破和激励。无论穷二代,还是富二代,都应争当“创二代”——在这个现象的背后,看到的是一种希望,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期待。 作者 黄琦 博士 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 首席专家